English

从寒假看“减负”

2001-02-1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蔡闯 本报通讯员 袁满 我有话说

新世纪的第一个寒假已经过去了。“减负”一年来,孩子们的这个假期过得怎么样?

家长给孩子“加压”

由于全社会都在提倡“减负”,不少学校都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,大多数学生从学校方面受到的压力明显减轻。但是,不少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都在利用假期给自己“加压”。

假期中,记者看到,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二楼的辅导教材专柜前,挤满了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。相比之下,旁边的青少年读物专柜却显得有些冷清。

一位正在挑选教学辅导书的家长告诉记者,孩子将来要面临中考、高考等竞争,都是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考验,所以在假期中,只要一看到孩子玩,自己的心里就不踏实。

带着孩子买书的王女士甚至向记者表示了不满:孩子已经上初三了,可学校在寒假中却没有开设辅导班,真担心孩子竞争不过别人。为此,王女士没有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,母女俩分秒必争在家复习。

最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孩子们的态度。原想孩子们一定对额外的课外学习负担叫苦不迭,不想他们却显示出少有的一份“成熟”。初一年级的高萌很懂事地对记者说:“学校减负,自己也减负,那就落到别人后面了。”“现在一切要靠自己,”她说,“我得自觉一点。”

假期中,家长给孩子加压的情况非常普遍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梁威说,她所接触到的学生和家长,绝大多数都在利用假期复习课堂知识。由于学校放假,家长自然成为学生的“老师”,不少学生和家长都表示:假期很累。

家长也需要“减负”

不容忽视的是,很多初三、高三的学生几乎没有假期。越是好学校、好学生,寒假的概念越是淡漠。

一位初三学生透露,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中考,他的学校给初三学生布置了每天不少于正常上课时间的作业量,并从2月1日起开始加课。这位学生说,寒假里,由于作业量太大,他的手上都写出了老茧。至于加课,则“好学校几乎都是这么做的。”“上好高中、考名牌大学,是学校、老师和我们自己的共同心愿,”他说。因此,对于异常紧张的寒假,他虽然无奈却也理解。“理性”对待,成为初、高三学生们的“共识”。

但宋老师却对自己刚上初二的孩子所面临的4大本作业忍无可忍。孩子在一家民办公助学校上学,平时课业就很重。寒假里,老师留的作业相当于别的学校4名学生的作业量。为了应付作业,孩子精疲力尽,非常厌学。“还不是升学率闹的!”为了缓解孩子的压力,宋老师不得不自行给孩子“减负”。她拿着几份考卷找到了自己在重点中学当老师的朋友,请这位老师帮忙参谋一下,看看哪些可以不作。这位老师告诉她,几份卷子内容差不多,只是A卷稍易,B卷稍难,孩子只作B卷就可以了。于是,宋老师让孩子只作B卷,又花钱请了一位“家庭教师”,其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完成A卷,然后让孩子“抄上去就可以了”。至于4大本作业,宋老师也给孩子出了个主意:请4位同学一起作,一人一本完成后,互相抄一下了事。

宋老师说,一方面自己不得不为孩子“减负”,另一方面,又怕养成孩子不好的学习习惯:那些作业很少的孩子非常重视作业,一定要想方设法完成好;可自己的孩子却在抄来抄去,完不成作业也无所谓。“这样下去行吗?”宋老师问。

假期,谁来管孩子?

假期中,北京市云岗二小5年级的刘行在姥爷、姥姥和妈妈的陪同下去了一趟中国科技馆,整整一天也没看够。“要是多看一会儿就好了,”她说。“我们家长哪有时间呀?”她的妈妈史春虹对记者说,“平时上班,能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就不错了,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带他们出来了。”

刘行在寒假里参加了丰台区举办的讲故事比赛,又通过了钢琴业余2级的考试。平时,她就在家里写作业、锻炼身体、看电视。她觉得这个寒假“还行”。相对而言,她的假期生活算是比较丰富的。

可是,更多的孩子寒假生活却远没有这么丰富。就是没有什么课业压力,孩子们也觉得没有什么可玩的地方去。小学6年级的何志强抱怨说,寒假里实在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,也没有什么活动可以参加。一些家长反映,很多学校在寒假中没有组织活动,有的学校连操场都关闭了。一些学校举办的活动又只限于那些“好学生”才能参加,大多数孩子没有得到这种“荣誉”。

“我们现在不少学校的条件越来越好。”梁威指出,“可是越好的环境越封闭,像一些学校改建的操场在假期里都不让孩子们用了,非常不应该。”

北京顺义区教育局局长线长久认为,目前,在假期中,中小学生的“减负”还没有真正到位。这与高考制度、用人制度、学生的课业设置都有密切关系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各方面都应转变观念,用发展的眼光设置学生们可以接受的课程,整个社会都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充分的条件和环境。顺义区在这个寒假中要求所有中小学都不开设辅导班,将所有学校的操场、计算机房、图书馆向学生开放,并组织学生搞兴趣小组、参加社区街道扫雪、敬老院服务等公益活动,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。

专家指出,目前欧美等教育水平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,对孩子的假期生活越来越重视,给孩子们一个“调整、充电、发展”的时空,已是教育界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。“在假期里和同学一起打球,陪家长上街买东西,出外旅游,都是孩子提高合作精神、公关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机会,明智的家长应该看到这一点,”梁威说。

寒假很短,中间又加了一个春节,孩子与家长都没有产生“漫长”的感觉。可是到了暑假,“假期问题”势必影响到很多人。假期给我们什么?给孩子们什么?这确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